鲁迅的代表作-《呐喊》,《彷徨》
作者:史志花开
鲁迅年轻时常常沉浸在梦境之中,这些梦境中蕴许多未实现的愿望和无法忘却的记忆。这些情感与思绪最终汇聚成《呐喊》这部作品。这声“呐喊”充满了血气和智慧,它并非回荡在空旷的野外、荒原或闹市,而是响彻在令人窒息、难以突破的“铁屋子”之中。
鲁迅的梦想是通过文艺作品唤醒“愚弱的”精神。尽管《新生》杂志的创办遭遇失败,使他回国后沉寂了七年,但自《狂人日记》问世后,他的创作便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二十五篇小说,践行了他对“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勇者”的支持诺言,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他生动地描绘了“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表达了他揭示病痛、唤起人们关注和救助的呼声。
走进《呐喊》的世界,你会感受到复杂的情感交织,包括窒息、压抑、冷酷、辛酸、惊悚、悲凉和无奈等。这是一个怎样的病态社会!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多么不幸!在《故乡》中,原本活泼的少年闰土,在“多子、、苛税、灾害、、和绅士”的重重下,变得像木偶人一样无法呼吸。在《》中,华老栓竟然用蘸有志士鲜血的馒头来为儿子治疗痨病,这了人们知识的贫乏和思想的苍白,令人感到无声的悲哀。孔乙己虽然已经沦落到只能站着喝酒的地步,却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架子,这只能换来别人的嘲笑。
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新文化阵营出现了分化,鲁迅也从旗手变成了孤独的游勇。他形容自己像是一个找不到阵营的人,只能独自背负武器徘徊。《呐喊》中还残留着一些光明色彩,而到了《彷徨》中,无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陷入了无尽的精神危机。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想做却无法得逞的女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活着时难以做人,死后也难以成鬼。临死前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先前的悲哀神色,她的眼珠偶尔转动,仿佛还在挣扎求生,灵魂的始终伴随着她:“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存在?”这真是让人!
在《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卓等人物,他们曾满怀的热情,却被现实的残酷所。他们的灵魂被挤扁了,有的人像苍蝇一样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有的人在玩世不恭中盲目复仇却最终失败。他们常说的“差不多”不过是苟且偷安的借口。《伤逝》中相爱的涓生和子君曾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但最终也不得不回到旧家庭中……
当时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是如此的的真实。鲁迅以沉痛而悲愤的心情描绘了沉默的灵魂,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落后、愚昧、麻木、无聊和空虚的庸众。他严厉地着那些所谓的启蒙者。他的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迫使读者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作家自己正视人性的阴暗面,承神的折磨。“摘下面具,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观察人生并描绘其真实面貌”是鲁迅的文学呼唤,也是他对生命的呼唤。
齐鲁壹点号史志花开发布本文内容,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如果您有新闻报料需求或想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您的报料!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