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心得体会10篇
一谈及“备课”,许多老师常会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并非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与选择的过程。而写教案,则是对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细读一遍”,把握文章的根本。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认真阅读,老师可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抓取文章最突出的特点,这就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主干。
接下来,读一遍之后要进一步对已有认识进行印证,从教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表达这些“根本”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样就能准确地抓住文章中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使语言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在把握了教材内容后,教学方法往往也不难解决了。但在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要“举一反三”,通过学习每一篇课文时由此及彼,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所含蕴的情感、思想。同时要“择要而教”,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保证课堂教学的初次性,提供简化课堂的可能性。
教师还要精心设问,减少课堂提问的数量,提高问题质量。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问题。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并据此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
最后一点是理清大序,随机调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乃至多边活动,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机动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深思这个问题:我们日常所说的“掌控课堂”,其实更准确的含义是“掌握学生的学识进展”和“理解学生的思考脉络”。这并非单纯地指“掌握教案”,而是要真正地驾驭学生的学情和他们的思维动态。
这样的理解,让我更加明白教育的真谛。在教室里,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的思考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的学情和思维动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这样的“驾驭”,并非是强制或操控,而是以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导向,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我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而非仅仅停留在教案的执行上。
真正的“驾驭课堂”,其实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和引导,是对学生学情和思维动态的精准掌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