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骈臻最忌讳三个字


自嘲与礼的变迁

我华夏自古便以礼仪著称。礼仪是内心之意的外露,它无处不在,无论是坐卧起居、行走出游,还是宴饮欢聚、婚丧嫁娶、寿诞庆贺,以及外出征战等场合,皆有礼仪之规。

有人将“万福礼”误认为是满族的独特礼仪,实则不然。此礼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中多次提及“万福”,如《诗经·小雅·桑扈》中的“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以及《诗经·小雅·蓼萧》中的“和鸾雝雝,万福攸同”等句,其中的“万福”虽为祝福语和吉祥语,但并未形成固定礼仪。而男女在行此祝福时皆可通用。

历史长河中,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时,她于洛阳制定了一套特别的女子拜礼。这套礼仪中,女子需正身站立,双手置于胸前,微微低头并微曲膝,同时口称“万福”,这便成为了万福礼的起源。

到了宋朝,《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了当时女子行万福礼的情景。她们在行礼时会聚于厅堂,妇女们会以“叉手万福礼”的方式行礼,即收敛衣襟,双手合于胸腹之间,并膝而立,右腿微曲,微微鞠躬,同时口道万福。

元明时期的女子万福礼有所变化,不再采用叉手的方式,而是右手轻搭在左手上,置于右腰边,左腿向前迈出半步,身体微微屈低并低头行礼。

到了清朝时期,万福礼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初期保持了明代的礼仪传统,而到了中叶,满族妇女的“蹲安礼”传入中原,与的万福礼相互融合。这种新的礼仪形式为女子向长辈或上级请安时所用:左腿前置右腿后置成半蹲状,双叉并拢手指置于身体左侧朝上方向。同时口颂“万福金安”等祝福语,表达对长辈或上级的敬意与祝愿。

自华夏有礼仪以来,“万福礼”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它不仅是人们表达祝福与敬意的仪式,更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万福”之礼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不息,成为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