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对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初读时感到难以理解。汉朝的郑玄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注解道:“景,即光明之意。古人仰慕之人,效仿明理之行。”这让我对这两句的理解有了初步的认知。
随后,唐朝的孔颖达也进行了详细解释,他引经据典,解释说,“得贤女如山之高者则仰慕之,行大道者则法而行之。”这让我对这两句的理解更加深入。
到了宋朝的朱熹,他的注解则更加简洁明了:“仰,即仰望之意;景行,即为大道。高山可仰望,大道可行走。”这些注解使我对这两句的理解更加清晰。
面对众多注解,我却感到愈加迷惑。是郑玄的“有明行者则能行之”,还是朱熹的“高山可仰望,大道可行走”?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探讨这些注解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然心乡往之”这一句中的“然”字。司马迁在此表达的是他内心对孔子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他向往孔子的品德如高山般巍峨,追求儒家的大道。
具体来说,孔子的德行如高山般让人仰望,使人产生无法攀越的想法;而孔子的大道如大同般,虽难以实现,却让人心生向往。司马迁明白个人的品德无法与孔子比肩,个人的追求也无法与孔子的大道相提并论,但他仍心怀希望,渴望自己的品德与追求能逐步靠近孔子的高度与大道。
对这段文字的注释如下:
注解:太史公,即司马迁的自称;曰,即说;诗经,古代的经典;高山仰止,指高洁的品德值得人敬仰;景行行止,指光明正大的道路值得人遵循;虽不能至,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然心乡往之,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期待。
我认为上述各家注解及翻译均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各有侧重。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或翻译,都表达出了司马迁对孔子品德与追求的敬仰与向往之情。这也许就是《孔子世家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