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的目的与意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预兆着新的一年的起始。在2025年的日历上,清明节气起始于4月4日,被古人以清爽的天气和明朗的景色而命名,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清明不仅是一种节气,更是一种传统节日。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与清明节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地区将这三个节日合并为了一个,即清明节。这个节日继承了寒食节的祭扫墓地习俗和上巳节的春游踏青传统。

在清明的节气中,桐花是第一候的花信。这里的桐花指的是泡桐的花朵,其盛开时绚丽多彩,凋落时如锦毯铺地,令人联想到春天的流逝。

紧随其后的第二候花信是麦花。尽管麦花看似微小,但它以独特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只保留了花蕊,被植物学家称为“不完全花”。

第三候的花信则是柳花。柳花呈淡,花落结子成絮,其白色的柳絮在空中飘舞,增添了春天的气息。东晋诗人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柳花的飘舞,成为了文学中的佳句。

清明时节,大地回暖,天空明净,万物欣欣向荣。此时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机。古人用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春日里嬉戏放飞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与快乐。

据传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墨子或鲁班制作的木鸢竹鹊可以被视为风筝的雏形。而“风筝”这一名称,一般认为是在五代时期由李邺所创。当时他制作了纸鸢,并通过风筝的竹笛发出类似筝的声音而得名。

随着寒食节、上巳节等与清明节的融合,放纸鸢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风尚。在唐代,许多诗文都描绘了放风筝的场景。到了宋代,不仅有了关于风筝的理论描述,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风筝的作坊。在明清时期,清明节更是被称为“风筝节”,放风筝的活动更加普及。

“杨柳生,放风筝”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清明习俗。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与适宜的气象条件和人们的季节性心理需求息息相关。清明时节,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候清爽,云量少,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加,给风筝的飞翔提供了有利条件。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时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提到:“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这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与理解。

寒冬过后,人们踏青户外,享受春日的阳光和大自然的美景。放风筝作为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不仅符合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还有的地方有以放风筝祈求好运的风俗。当风筝飞起后剪断牵线,人们寓意着放走了霉气,迎来了好运。

清明的风筝如同报春的花朵,在天空中绽放,让人们在对春天的向往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憧憬。它契合了缅怀追思、珍惜生命的节日主题,展示了文化的深长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