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见不得人打一个字
【原创文章】
来源:光明日报
在甘肃定西的黄土高原上,历史的印记依然明显,那里曾是农耕靠天吃饭的地方。如今智能温室传感器却能实时监测光温水气,将这片曾经依赖人力浸种催芽的土地,转变为运用“车间造苗”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让高原夏菜从“看天生长”向“按需定制”转变。
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绿色蔬菜现代产业园育苗基地,一片生机勃勃。这里,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新生的菜苗从穴盘中破土而出。在这里,菜农们化身产业工人,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
据基地负责人李作彬介绍,传统“看天育苗”的方式繁琐且依赖人工操作。菜种需要浸种、催芽等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容易因操作不规范而影响菜苗的生长。尤其是在早茬蔬菜的育苗过程中,农民需要时刻关注天气,抢抓农时,劳心劳力。
而现代化的“车间造苗”方式则大不相同。它依据预设的种子间距、播种深度等参数进行精准作业,确保每粒菜种都能均匀落位。这种方式显著提高了发芽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种子。与传统方式相比,“车间造苗”不仅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还有利于优良品种的规模推广,使出苗率稳定在98%以上,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尽管“车间造苗”大大减轻了人力负担,但李作彬强调,机械化生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自然因素。“出苗之前要看温度湿度,棚内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0℃-28℃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出苗率。”他还会定期为基地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精准完成。
好的秧苗是保障农民稳产的关键。上述基地已连续作业40多天,累计育苗超过1.9亿株,品种涵盖甘蓝、芹菜、辣椒等多种蔬菜。这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实践,在当地及周边县区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订购集约化育苗的菜苗。
内官营镇还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合作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订单育苗等方式,构建起联农带农富农的长效机制。该基地建成后,不仅吸引了大量村民前来务工,还为当地创造了200余个就业岗位。许多村民表示,现在家门口就有工作,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近年来,安定区致力于打造“高原夏菜”品牌,将集约化育苗作为蔬菜全产业链的重要前端。当地加大育苗基地建设力度,提高优质蔬菜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种植水平,推动“产学研”“育繁推”深度融合。这一系列举措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种苗保障。
曾军是内官营镇锦屏村的一位村民,他表示自己在育苗基地购苗后,不仅种植成本降低了,而且产量收入增加了。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当地越来越多,大家对集约化育苗的信心和期待也越来越高。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定西的绿色蔬菜现代产业园里,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完美结合,看到了科技力量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