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是大自然的什么


2023年,内蒙古全区草种繁育基地规模显著扩大,覆盖面积达到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了500万公斤大关。人工饲草种植面积扩展至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高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的总产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2.1,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均稳居全国首位。

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内蒙古全面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以及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棵草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共同诉说着内蒙古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故事从一颗种子的萌发开始。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内蒙古的种业中心,科研人员正忙碌地进行重要草种的登记、筛选、收集工作。他们按照严格的流程,包括逐一登记、种子清选、脱水干燥、种子检测、密封包装等环节,为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种质资源保障。

作为种质资源库的核心库区,长期库肩负着种业战略资源长期保存的重任。入库后的种子,每隔5至10年都会进行芽率监测,以确保只有活力充沛的种子得以保存和繁殖。这种科学的种子保存方法使得大部分物种的种子都能保存数十年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如今,内蒙古已建立了多个级种质资源库,包括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及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这里收藏了2200多种植物种质资源、6万份标本以及大量的土壤样本,为内蒙古的生态修复和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呼和浩特市的敕勒川草原,一颗颗种子书写着生态修复的传奇。这里曾是土壤沙化、一片荒芜的土地,但通过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如今绿意盎然。这片草原不仅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画卷,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福祉。

内蒙古还在探索新的种植方式。在鄂尔多斯市的“空中牧场”,鲜草通过自动化育苗架和先进的设备进行培育,实现了错季供应,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饲草料问题。这种创新的方式在内蒙古多地进行了试验应用示范,累计能生产大量新鲜功能性牧草。

在兴安盟的畜牧业中,“点草成金”不再是传说。通过动物厨房的技术处理,以往不起眼的秸秆变成了优质饲草料。这条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不仅提高了饲草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还解决了草原过牧问题。

内蒙古还在探索草产业的延伸发展。以稻壳为原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变废为宝”,不仅延长了草产业链,还为生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内蒙古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正奋力书写新时代草业发展的新篇章,开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