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
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明确提出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目标。而高质量的教育,首先表现在课程实施的高质量上。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如何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构建师幼共建的高品质探究课程,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自2013年起,我们开始尝试探索一套完整的课程实施技术路径和操作方法,经过十年的深耕细作,我们已经形成了具有幼儿园特色的高质量探究性课程。
我们的探究性课程以儿童的兴趣和探究问题为核心,教师坚持“跟随儿童,顺应自然”的教学理念。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不断激发儿童的进阶式主动探究,形成了一种“支持、多线推进、多元评价”的深度学习模式。本文将结合“火箭乐园”这一游戏课程案例,详细阐述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支持——材料、教师与同伴的协同
儿童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助力,这体现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在环境材料支持方面,教师会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探究需求调整环境,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材料,帮助儿童进一步探索。如在“火箭‘智’造”的案例中,孩子们受到探月工程的启发,决定建造火箭。教师通过手机搜索火箭结构图,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他们的经验。
在教师追随支持方面,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发展,陪伴他们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儿童遇到的新问题和探索思考,清晰掌握儿童探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在同伴协同支持方面,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鼓励他们寻求同伴的帮助,促进团队商讨、分工、合作、再尝试。这样,儿童在团队合作中不仅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
二、多线推进——问题、交往与经验展示
在探究性课程中,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探究素养发展,教师需密切关注三线的推进情况:问题线、交往线和儿童经验展示线。
问题线的推进是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展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与他们的认识发展和经验生长密切相关。
交往线的推进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探究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儿童发现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探索中实现合作与成长。
经验展示线则是儿童汇报探索活动的过程。教师帮助儿童梳理和表征他们的经验,通过分享与展示,让儿童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经验的迁移和系统思维的形成。
三、多元评价——多主体与多场域的融合
为了助力儿童的深度探究,“自我—同伴—教师”多主体评价与“探究过程—探究故事—汇报展示”多场域评价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多主体评价强调了儿童的自我认知、同伴评价和教师鼓励的重要性。在“火箭乐园”的探究过程中,自我、同伴和教师都是重要的事件参与者,是探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多场域评价则保证了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了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式评价,我们充分将幼儿园、家庭、社区和活动实施过程的多个场域联系起来。
通过“支持、多线推进、多元评价”,我们成功助力了儿童的探究由简单迈向复杂,由浅层思维迈向高阶思维。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专业意识和课程理念与儿童的游戏中的好奇、主动、交往及专注探究的品质紧密相连,实现了“师幼探究精神”的双培育。这也使得幼儿园的探究性课程实现了高质量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石集幼儿园、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幼儿园)
《教育现代化进展》 202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