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目标,生活就像


大部分人的人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似乎陷入了固定的模式,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娱乐、睡觉,如此循环。这种日常的重复,往往让人感到无聊或是消极的情绪弥漫心头。

常言道:“你究竟是活了365天,还是重复了364天,只活了一天?”这话意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那么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实现别人的期望,而不是自己的。比如打工者,若没有自己的“主线任务”,那他不过是在帮助老板实现他的目标。

对于有追求的打工族,他们会积极寻求在职场中的自我提升和扩展人脉的机会,利用每一刻去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但也有的人突然意识到需要改变现状,立下目标却难以坚持,往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究其原由,多是因为目标不够坚定。

要使目标坚定,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发式,二是外在推动。自发式即自我驱动,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而外在推动则需要别人的推动或环境的影响来促使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不用别人监督、不需环境影响就能自我驱动的人是极少数,这类人可能天性喜欢自律或经过后天的“理智脑”锻炼。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需要外界的推动。比如有些人决定减肥,往往是因为听到了“你胖了啊!”这样的评价,或是体检指标的异常提示。因为我们天性喜欢享乐,要让大脑长期做一件困难的事情,没有锻炼过的大脑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如何坚定目标、改变现状呢?要确立好自己的方向。选择大于努力,这是老话说的。但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才能让方向走对?这里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做事之前,花时间思考这件事的本质,也叫做第一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遇到问题时,不要被现有的经验、惯例或他人的做法所束缚,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追问到最底层的“真理”。

要形成习惯并升级为体系。当你找到一个值得做的事情时,分析为了持续做这件事应该养成哪些习惯。然后刻意去培养这些习惯,让它们变成你的自然反应。当这些习惯形成体系后,你就会发现做事变得轻松了许多。

最后一点是延迟满足。成事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因为诱惑无处不在,这时候需要我们刻意让自己“不舒服”。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不舒服的状态下做事叫进步。但要注意不要让自己进入恐慌区,只需在舒适区的边缘慢慢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走出那扇窄门,耕种那片瘦田。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专注长期价值,甘愿忍受短期的艰难。真正的长期不是简单的坚持做一件事很久,而是一种能对抗人性短视的深度策略系统。如果你也不想一直活在别人规定的“方向”中,那就从现在开始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