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忘记的雅称叫什么
自古以来,文士墨客向来是世人注目的焦点。学识渊博、儒雅博学的文士们,承载着智谋与才情,被赋予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赞誉。从孟母择邻而居的良苦用心,到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学习,读书之路实属不易。千百年来,人们对读书人的尊称也丰富多彩,每个称谓都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形象比喻。
对于文士们的称谓,有些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如“书痴”、“书库”等。《旧唐书·窦威传》中的“书痴”虽有时含贬义,然亦有文人甘之如饴,如陆游所言“白头尚作书痴在”。而“书簏”则是对那些读书虽多却不解其义的人的讽刺,此名称首见于《晋书·刘柳传》。
有些称谓则以形象的比喻展现文士的学识广博与读书习惯。如被称为“书库”的公孙景茂,“少好学,博涉经史”,才情横溢。而“书生”一词,在古代多指儒生,当其与“白面”结合时,则特指年轻且学识浅薄的文士。
还有一些称谓富有幽默和调侃的意味。比如“书迷”,形容那些对书籍极度迷恋的人,即使天寒地冻也毫不退缩。再如“掉书袋”,意指那些爱引经据典炫耀学问的人,含有一定的贬义。
还有一些别致的称谓,如“尺二秀才”,源于古文“尽”字的俗写形式,戏称书写俗字的读书人为“尺二秀才”。又如“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因嗜酒日得三升酒而得此名。
在更高层次上,“书库”、“书城”等称谓体现了文士家中藏书之丰富,如李泌被称为“书城”,便因其家中藏书之多。更有趣的是“著脚书楼”之称,形容赵元考诗书满腹,仿佛他的脚步踏在了一座行动的书楼上。
还有诸如“蠹书虫”、“小儿学士”、“不栉进士”等富有特殊含义的称谓。“蠹书虫”虽然字面意思为咬书的害虫,但实际是比喻那些深入钻研学问的读书人。“小儿学士”则是对有才华的年轻人的赞誉,“不栉进士”则是用来形容有文才的女子。
这些丰富多彩的称谓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的尊重和赞誉,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特色下的社会风貌。无论是“书痴”、“书簌”,还是“书生”、“斗酒学士”,每一个称谓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古籍文化、参与古籍交流,欢迎您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加入我们的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在这里,点滴拍卖天天上新,三万多种古籍、五十万高清图片等待您的探索和发现。让我们一同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