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讽刺了什么
有人说,想理解萧红,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呼兰河传》。我却想说,要了解这部作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深入体会其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与诗意。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共七章,以萧红的童年记忆为线索,细致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呼兰小城的社会风貌与人间百态。
与其将《呼兰河传》定义为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用散文和诗的笔法,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为家乡及童年所作的长篇传记。在茅盾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其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形式,而在于其“不像”之外的一些更吸引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没有中心人物和贯穿始终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布局与精心的构思。它的情感表达朴素自然,不假雕饰。白描的叙事方式,浅近自然、不事雕琢,字字含情却生涩稚拙。这正体现了萧红独特的文学语言魅力。
整部作品运用儿童视角,展示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这种非小说化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充满童真,也使得萧红的情感得以自然流露。胡风曾指出萧红作品的“语法句法太特别了”,这正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描述萧红的家时,多次使用类似的句型反复渲染“荒凉”的主题。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情感表达。
全书尾声部分与第三章的呼应,也运用了“复沓”手法。这种反复并不显得累赘,反而更加突出了对祖父的深厚感情。通过这种反复的抒情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声声呼唤和怀人情绪的抒发。
除了“复沓”,萧红还善于在作品中引入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例如在描述的场景时,文字富有诗之律动,光、亮、凉、响、裳、徨等字的使用,使得整段文字宛如一首诗。孩子是最能捕捉这种诗意的,他们以最纯真的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从而最完美地捕捉住诗。
儿童视角的运用使得作品独具特色。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让看到了更加细微的美。而这种美,本质上就是诗所应该呈现的美。儿童从某种意义上讲,具备诗人的感悟力。萧红在后花园的描述中,以童真的笔触展现了花的活力、鸟的自由和虫的生动,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本领。
表面上看,《呼兰河传》中关于后花园和童年与祖父的生活描写是最轻松、最美好的部分。但深入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孤独感和漂泊异乡的凄凉。她以诗性的语言反复追忆童年,实际上反映了她内心的孤独感。
虽然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社会问题,但我认为《呼兰河传》的不朽之处更在于其体式、结构和语言方面。淡化情节、大量运用儿童视角的散文化叙事模式和诗性表达是其最大的特色。这也是矛盾所说的那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之一。
要全面理解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不仅要关注其表面的故事和人物,更要深入其文字背后,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