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对孩子的作用
近年来“盲盒经济”的崛起与年轻人的热衷
近年来,“盲盒经济”迅速崛起,受到大量年轻人的喜爱。尽管这些商品只是简单的模型,其成本或许只有大约10元,但在市场上的售价却能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元。更罕见的是,一些限量版的产品更是能被炒至数千元,而购买者却从未减少。
人们不禁好奇,为何如此廉价的流水线产品,竟能以如此高的价格售出,并拥有如此多的消费者为其买单。对于盲盒收藏者而言,这些模型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为了集齐一整套的盲盒,他们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盲盒收集行为的“成瘾性”解析
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收集盲盒的行为其实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这种对盲盒的着迷,会驱使人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收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之所以会对某种行为上瘾,是因为完成这件事后,大脑会出名为“多巴胺”的物质,使人产生。
以斯坦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的重量级研究为例,他发现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渴望得到奖励。而这种对奖励的期待,正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在收集盲盒的过程中,每当完成一次收集行为,大脑就会多巴胺,使收藏者产生巨大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再次投入到新的抽取中。
多巴胺系统与新奇事物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多巴胺系统对新奇事物非常敏感。简单重复性的行为更容易刺激大脑多巴胺。比如浏览短视频时,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取大量新奇、有趣的内容,这种就会使大脑不停多巴胺。
相反,当我们进行学习、锻炼等枯燥重复的行为时,由于缺乏即时奖励和新鲜感,大脑的多巴胺就会减少,导致我们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运用科学原理于教育中的实践方法
1. “鱼缸法”的应用
在戒酒和的场合中,“鱼缸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通过在类似鱼缸的器皿中放置不同纸条作为奖励机制,参与者若能自律并控制欲望,就有机会抽取大奖。这种方法利用了奖励系统的原理,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同样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装置”,让孩子在学习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机会。这种做法能促使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2. 设立正确的目标
许多家长在激励孩子时,会设定远大的目标如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然而这些目标过于遥远,对孩子来说并不具有太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应该将目标细化、分解,使孩子能够获得即时的反馈。
比如当孩子想要开发一款受欢迎的手机游戏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所需的技能和条件,鼓励孩子学习编程和美术等技能。这样孩子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和激励。
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巧用多巴胺”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孩子对某事产生期待并在努力过程中获得即时的奖励或反馈时,他们自然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内驱力。这样的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功。
来源:育小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