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想回老家有什么理由
在清晨时刻,我偶尔闲逛时翻看了新的文章,那种莫名的吸引力使我心神荡漾。这期间的一篇短文仿佛打开了时间之门,带我又回到了童年的回忆——那个久违的20世纪70年代。
在文章中,我浏览了众多植物图片,那些熟悉的画面让我倍感亲切。它们都是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植物,虽然知道它们的俗名,但并不清楚它们的学名。现在的我,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其中有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形状像磨盘,又像人的肚脐眼。这种植物生长在我老家的荒地、河边、房前屋后以及田沟地头。当果实干枯变黑后,一触碰就会有比芝麻大的种子掉出来。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摘下两个青果,把它们放在手中相互转动,仿佛在玩转一个微型的石磨。
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原计划春节回家看望九旬的老母,但因新冠肺炎的阻隔,我的归乡之路暂时中断。如今春暖花开,清明节又即将到来,对母亲的思念愈发深沉。
特别是今早看到这篇关于植物的帖子,让我更加思念故乡。曾有友人建议我退休后回到江汉平原老家养老,但我深知我无法回到故乡。我认为故乡是用来怀念的,而非生活的场所。若不然,可能会让生活变得杂乱无章。我这样认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人的变化。在省城武汉生活了二三十年后,现代都市的繁华早已深入。我早已不再是那个习惯农村水土风俗的我。短暂的乡村居住可以当作一种田园风光的欣赏和农家的体验,但长久居住的话,田野的辽阔和孤寂可能会让人难以承受。都市的五彩斑斓对我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人总是向往更好的地方,城市越大,其社会保障体系和生活设施就越完善。我虽未能居住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也没有能力移民到发达养老,但我会在省城继续我的生活。
其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学而优则仕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在过去的年代,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被视为鲤鱼跃龙门。但现在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已不再稀奇,有的甚至面临失业的困境。故乡中已无“闰土”这样的角色存在,也难以彰显“老爷”的身份地位和派头。
其三,未富先老的经济困境。我奋斗了一生,只有一套房子作为资产。20年后还清时我已退休,没有积蓄。在省城的生活虽然节俭但外人看不出我的窘迫。但如果回老家养老,亲朋好友的探望会让我陷入尴尬境地。尤其是当他们以为我发了财时向我借钱,而我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时,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怨恨和不满。
对于我而言,故乡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它是我少年时代的家乡,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记忆的一部分。所谓故乡,其实永远存在于我们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