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二回感悟50字


炎热下的书海之行

天热如火,避暑之地唯在凉爽的空调房间,其中,一捧书籍在侧。

沉浸在《水浒传》的世界里已有十数回,当前正是面临卖刀之抉择。学习的进展慢如蜗牛之行。

以往,与孩子的阅读是我在此页停顿时他继续阅读,而后颠倒顺序,他现在独览其趣。但近来,他读书的次数虽多,但每回读后都显得有些疲惫,因为朗读确实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回忆起当年读《三国演义》时,我曾发现朗读比默读要慢许多,但朗读能让我发现更多的疑问和字词背后的故事。我常提前预习,先默读一遍,确保没有生僻字和不解的词义。

例如:“人事”背后是“赠送的礼物”之意;“主张”则作“作主”解;“按酒”原来是“下酒菜”;而“央浼”是指“恳求”;“主盟”意为“介绍婚姻”;“分例”则是“惯例”;“祗应”是“照应”;“雇倩”则是“雇佣”;“节级”指的是“狱吏”,“首身”即“自首”;而“请受”则是指“官俸”。

对于孩子来说,以为他可以独立阅读全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本书确实有些难。诚然,在我们儿时资源匮乏,得到一本书犹如得到至宝,所以常是自己独立阅读。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现在,书如同日常的空气,无处不在,但又有谁真正珍惜它呢?只有当人们真正需要它时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

我之所以选择陪伴孩子慢慢朗读的方式,一是因为精读如滴水灌溉般深入人心。虽然大水漫灌看起来效果显著,但往往过眼云烟,孩子无法真正吸收。二是朗读能更全面地捕捉文字信息。它也限制了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方式,因为快速默读往往只能获取表面的信息。

经过这段时间的慢读和朗读,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更加沉稳,不再像初时那般难以驯服。尽管《追忆逝水年华》只读了八页,但他几乎每个字都认识,却表示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李恒基的译文非常流畅易懂,但普鲁斯特的文字确实有催眠的效果。他的文字充满了意识流,仿佛将脑中的想法完整地复制出来,小小的一件事可以展开写上很多页。我认为这种方式不仅让人更能静下心来读书, 还提高了我们对忍受枯燥事物的容忍度。

回想小时候的教导, 老人们曾说一个孩子能否学得好, 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坐下来。那些像屁股上钉了钉子一样的孩子往往不是读书的料。现在看来, 练习书法和阅读普鲁斯特这样的书, 或许都是磨练心性的过程。

小朋友表示不愿再读普鲁斯特的书, 但与它的对比之下, 朗读《水浒传》也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这就是当体验过更难的之后, 对难的事物就变得不那么难了。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 习惯于在不好的地方也能睡觉的人, 未来不会害怕遇到坏床。对于那些过于的人来说, 只有在舒适的才能入睡, 而习惯于在木板上睡觉的人, 无论在哪里都能安然入睡。

尽管我之前不太喜欢读西方的作品, 如《爱弥儿》、《理想国》等, 但经过这几年的精读训练, 我发现自己读那些容易让人打瞌睡的书的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常说读书应该从易到难, 但实际上, 当达到一定阶段后, 人的进步就会停滞不前。要打破这个限制, 只有去阅读更难的经典作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