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我国农历中的关键节气之一,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们就通过土圭观测日影,精准地确定了夏至的到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其直射地面的位置将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接对准了北回归线。
根据历史记录,2017年的夏至时间是6月21日,恰逢丁酉年的五月廿七,星期四。这一日,是太阳的转换点,北半球所能接收到的阳光最为充沛,白昼时间最长,尤其是越往北的地方,白昼越长。例如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可长达15小时。
在我间,夏至后的15天被细分为三个时段,通常是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相对较高,阳光充足,作物生长迅速,生态和生理需水也较多。特别是此时的降雨对农业产量影响显著,有着“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
依据古代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夏至时阳气达到顶峰。从芒种开始,天风姤卦的上乾下巽达到极点。尽管盛极必衰,但易经中的乾卦卦辞“上九、亢龙、有悔”恰好与夏至相呼应。
如《恪遵宪度抄本》所描述:“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白昼时间达到最长。而夏至的物候变化也有其独特之处:一候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鸣声响,三候半夏开始生长。这一切都与夏天紧密相连,如杨梅和荔枝的甜美、蒲扇和藤椅的舒适、细语和轻声的交谈、以及夏夜仰望星空的乐趣。
随着阳气的极致显现,阴气开始慢慢产生。古代的夏至被分为三个阶段:“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其中,麋与鹿虽同属一科,但被古人认为是阴阳之分。鹿角因属阳而在夏至日开始脱落。而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草,因此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旺盛。这表明在炎热的仲夏季节中,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一些喜阳的生物则开始进入衰退期。
在夏至这一天,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酉阳杂俎·礼异》中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其中的“扇”可以生风,“粉脂”则可以涂抹以消除体热产生的浊气,防止生痱子。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从夏至开始,阴气逐渐在内积聚。在夏后的饮食应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建议多吃苦味食物,并适当进行清补。在炎炎夏日中,喝上一杯清爽酸甜的梅酒,能让人心旷神怡、消除暑热带来的疲劳。
夏季的炎热往往会使人心烦意乱。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多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减少。此时夜空中的星象也逐渐变为夏季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