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温度为什么这么高
最近,西北太平洋风起云涌,连续上演台风活跃的场面。先是第11号台风摩羯给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以及越南、缅甸等地带来了严重的。紧接着,第13号台风贝碧嘉于9月16日清晨登陆上海并深入内陆,给华东多地带来了广泛影响。
这些台风接二连三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继贝碧嘉之后,关岛附近海域又生成了第14号普拉桑,其路径同样直指华东沿海。与此第15号台风苏力也在海南岛西南部近海悄然生成,虽不登陆我国,但也给海南南部等地带来了明显的风雨。
关于普拉桑是否会像贝碧嘉那样产生影响,以及为何近期台风如此活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
关于普拉桑的特点,它并不会成为贝碧嘉的翻版。虽然普拉桑环流较大,但其强度较贝碧嘉明显偏弱。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期降雨上,呈现出风小雨大的特点。由于普拉桑受到南侧季风槽系统的影响,其环流较为广阔,核心区散漫。这种结构导致普拉桑无法有效发展,中心附近处于“空壳”状态,风雨也相对较弱。其移动速度却相当快,达到西北行登陆我国的台风中的最高速度之一。这种快速移动使得普拉桑在登陆时可能只有热带风暴至强热带风暴级别。但由于其无法有效整合结构,中心所在区域反而不会出现明显影响。其北侧和东侧作为危险半圆区需特别防范风雨影响。在普拉桑登陆一段时间后,主要造成风小雨大的局面。虽然普拉桑自身强度较弱,但在深入内陆后,由于正逢北方冷空气南下,将在长三角地区以至山东等地带来强烈降雨。
至于近期为何成为台风活跃期,其实今年的台风总数相较于常年平均略偏少(目前编号15个台风)。直到8月前,台风数量都显著偏少;而进入8月底后,台风活动开始变得活跃并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厄尔尼诺事件衰减期影响下的副热带高压有关。虽然厄尔尼诺事件已经结束,但热带大西洋、印度洋仍然显著偏暖,导致了随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显著偏强。虽然副热带高压的偏强抑制了台风的生成与发展,但当热力作用成为主导时,先前已经显著偏暖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就成了有利于台风形成与增强的舞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为台风的发展和移动提供了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和未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热带海域的表层水温和总体热含量持续上升,可能会增大台风最高的潜在强度,我们也需为此做好准备。面对接连不断的台风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需要以新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来应对这些极端天气系统带来的挑战文章完毕后再一次强调了台风的频繁活动和强度变化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海域水温持续上升等全球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提醒公众注意防范极端天气的影响并以新的决心勇气智慧来应对挑战展现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